查看原文
其他

论江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策略

吴金勇等 江西地名研究 2022-03-18
↑ 点击上方“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



论江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策略

文/吴金勇等




  摘要:如何以省为单位推进本区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民政系统地名工作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国内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切入,全面梳理和分析江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进展与不足,对江西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五条策略,即增强地名文化保护意识、加快申报“千年古县”、重视地名资料整理、加强理论研究、建立遗产名录体系等,希冀江西通过系统推进,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关键词:江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随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作为在实践层面衔接国家要求和区县实务的关键环节,省级层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以省为单位推进本区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民政系统地名工作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一是从某一角度探讨地名文化遗产问题;二是关于单个市县或小区域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三是以省为单位进行的地名文化遗产研究。总体而言,关于省级层面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虽有一些探索,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就推进江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若干策略,抛砖引玉,希冀对省级层面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有所助益。



一、国内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与经验


国外的成效与经验


一是立法先行、有法可依。如2011年,奥地利通过法律,保障了斯洛文尼亚语地名的使用;2012 年,拉脱维亚在《地名信息规章》中,明确规定了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名的保护原则和措施。二是对原生性、乡土性地名文化及少数民族地名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如澳大利亚深入开展对土著语地名的调查、研究工作,1998年颁布实施新的《地名法案》,明确17项地名命名和标准化原则。三是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服务紧密关联比如英国政府建设的一个网站上,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地图查询到任何一个地名的具体方位,还可以通过点击相关链接,查询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相关的信息。四是注重信息化系统建设。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建立了国家级地名信息系统,比如美国已建立了国家地名数据库、国家地图集地名数据库、地理通名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五是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实现国家战略的工具美国长期坚持开展海底地名标准化工作,在全球命名了大量海底地名,在海底地名标准化领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地名工作成为其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国的举措、成效及经验

虽然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传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些年成效明显,首先是一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组织机构等相继出台和成立。其次,在实践和操作层面,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进展。一是完成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存量评估;二是以新的视角研究地名由来、语词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等,形成了完整的地名文化理论体系;三是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对中国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层、分期保护;四是制定了《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

以下笔者遴选一南一北两个典型省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介绍,以便点面结合展现我国近些年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效。


1.浙江的经验、做法

一是健全地名文化法规政策。通过修订《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等地名管理法规,确立了地名文化建设的法律地位,并先后制发了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地名普查和地名文化保护齐头并进的政策体系。二是挖掘保护地名文化资源。以普查为契机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调查摸底工作,初步摸查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名文化遗产727处。该省民政厅联合省级有关部门开展了“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全省分级分类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是创新地名文化宣传。组织了地名文化记者采风活动,走进古镇,讲好浙江地名故事;创新地名文化宣传载体,拍摄《恋恋西塘》等微电影,制作大型地名文化纪录片《大地有名》;在莫干山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全国首个地名文化博物馆。近些年浙江地名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为此民政部办公厅专门发函支持浙江地名文化建设创新,将适时确认浙江为“全国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示范项目、示范区”。


2.河北的经验、做法

一是出台了《河北省地名管理规定(2010)》以及一系列地名规划方案,为河北省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规依据和政策指导。二是搜集、整理并出版了大量河北省地名文化资料,为保存河北省的地名文化遗产打下文献基础。三是建立区划地名网站与空间地名数据库,实现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四是积极开展地名普查,加强地名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多方位、多举措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比如拍摄“千年古县”宣传片,举办地名故事有奖征集和地名印象摄影大赛等活动,调动全省民众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了地名文化保护意识。



二、江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和不足


近些年,江西按照国家部署、立足本省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工作机制。2012年2月省政府颁布了《江西地名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地名文化保护和弘扬的责任主体,确立了保护宣传的具体办法。同时,在全省逐步形成了以联席会议为平台、地名学会为依托、地名专家组为智囊、地名工作者为骨干、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地名文化建设格局。二是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运用报纸、电视、曲艺等形式宣传地名文化,增强公众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南昌市将道路名称编成顺口溜,编写了《南昌地名歌》,录制了《地名看南昌60年城市变迁》电视专题节目;九江市民政局与电视台合作,录制了40集电视专题片《九江地名故事》在电视台播放;吉安市在《吉安晚报》开设专栏宣传城市地名文化。三是开展申报评选,挖掘文化遗产。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成功申报“千年古县”。江西组织了5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命名公布了11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50多个县(市、区),形成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四是开展地名综合研究,出版地名书籍。几年来,江西先后编辑出版了《江西地名大词典》、《江西乡镇大全》、《九江老地名》、《九江地名新编》、《吉安地名故事》、各级《标准地名图(册)》、《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等。五是增强服务功能,彰显文化内涵。比如,樟树市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对一座新建的大桥命名为“四特大桥”,不仅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同时也吸纳了社会资金,扩大了地名工作的社会影响;南昌市利用名人数量多、影响大的特点,在城区设置含有道路名称、名人介绍、名人头像、路名来历的标牌,既方便了出行,又宣传了地名文化,有效地改善了城市软环境。

受限于经济发展、财政投入、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江西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跟浙江等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各方面工作系统推进不够、地方积极性难以调动、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等。



三、江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推进策略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事业,关系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志在实现“进位赶超”的中部省份,江西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奉行“拿来主义”,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同时立足本省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本省特色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强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些年才形成的新的工作理念和认知。这种观念的普及和在具体实践中贯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强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首先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其次是在清理不规范地名时,要采取慎重的态度,杜绝随意更名现象,对于确需更名的,要进行严格论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严格履行更名程序;最后,在地名规划中,尽可能地重新启用与本地关系密切的重要历史地名,让逝去的地名重新复活。此外,随着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相当频繁,这其中伴随着大量旧地名的消失,在政区调整方案的制定中,应增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高度注意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


加快推送千年古县申报工作


当前,江西要破除阻力、全面推动“千年古县”申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充分认识“千年古县”申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年古县”申报对全面促进区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截止2017年,国家“千年古县”评审会已经召开了19次,认定了72个“千年古县”,目前第19次评审通过的千年古县尚未公布,预计认定的千年古县总数将达到79县。这意味着江西千年古县申报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随着其他省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其申报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江西面临的外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次,是摸排符合申报条件和具有申报意愿的县区,调动各区县的申报积极性,积极准备申报工作,争取更多县区纳入千年古县保护体系中去。第三,在区县内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江西千年古县的申报可采取迂回策略,从省级层面着力,寻求突破:一是在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中,配合国家“千年古县”申报工作,优先启动江西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二是借鉴江西村史馆建设研究专项课题运作经验,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资金支持,设立江西“千年古县”申报专项研究课题,充分调动和利用好外部力量,做好千年古县申报的前期准备;三是联合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文化机构,开展千年古县调研活动,形成申报的舆论氛围,以媒体的大力宣传,推动地方对申报工作的重视。


重视地名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地名信息,江西的文化遗产隐藏在这浩瀚的文献资料中,要认识这笔遗产,充分发挥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整理。对于江西地名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而言,首先,要从记载地名比较集中的十七部地理志、历代地理总志及地名典籍中去挖掘,其次,要重视江西的地方文献,包括方志、碑刻、族谱、契约等资料。第三,一些在江西有过从政经历的官员和足迹涉及到江西的其他历史人物,他们的文集、日记也往往会有江西地名的记载和与之相关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应注意搜集整理。

对于上述地名文化遗产资料记载较为集中的文献,不妨有计划地进行地名资料整理,编纂江西地名资料丛书。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搜集其他散见的地名资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江西地名数据库,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向社会各界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地名文化服务。

江西地名文化遗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应做到有计划、分步骤。除应按照文献类别进行搜集整理和遵循学术自身的规范外,还应配合江西的地名实务工作,结合地名文化遗产认定,重点留意各大类地名信息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关注记载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与现实关系度较为密切的重要地名。



加强地名文化理论研究


地名文化理论研究是地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地名实务工作的指南针,同时,地名工作实践也迫切地需要理论研究去总结和升华。整体而言,无论是实务部门还是学界,江西的地名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江西的地名文化理论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注重地名人才队伍建设。地名工作的开展,人的因素起到关键作用,在地名人才队伍建设中,应着重依靠两类人员——地名工作者和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地名工作者熟悉地名实际,对地名政策和地名实务接触较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从事理论研究的时间、精力有限,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普遍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研究能力较为突出,但接触地名实务工作不多,在实际的工作中应有意识培养地名实务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和增加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实务接触,进而促进复合型地名研究人才的培养。其次,地名文化研究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江西行政区划和地名学研究会这一工作平台,定期开展地名文化研讨活动,活跃地名研究气氛,加强地名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地名研究成果发表平台的建设。借助地名普查的契机,江西的地名系统或研究机构尝试申请创办新的刊物;或采取以书代刊的模式,搭建地名研究的成果交流平台,吸引更多的研究者从事地名研究。此外,也可以与一些期刊合作,开辟地名研究专栏,发表地名研究成果,促进地名理论研究。三是组建专门的地名研究机构。目前江西尚无专门的地名研究机构,民政系统可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形式联合组建地名研究机构,把地名研究常态化,持续推动地名研究工作的展开。最后,江西地名理论研究需要通盘规划。江西地名研究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空白点,围绕基础资料整理,地名词典编纂、地名图集绘制和地名数据库建设,江西的地名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需要整体规划。以历史地理视角的江西地名研究而言,可以进行的研究就有如下几点:一是编辑《江西历史地名资料丛编》;二是编撰《江西历史地名大辞典》;三是编绘《江西历史地图集》;四是撰写《江西地名发展史》;五是开展古代江西地名学家及其著作研究,如乐史及其地名学专著《太平寰宇记》、郭子章及其地名学名著《郡县释名》等等;六是整理和研究江西的古地图资料;七是综合上述资料,建设江西历史地名数据库。


探索建立江西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既定发展方向,当前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具体实践工作。如河北借助“千年古县”试点之机,完成了全省87项符合“千年古县”申报条件县的地名文化材料的撰写;浙江省开展了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湖北省由省委办公厅牵头启动了千年古县调研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于2013年、2015年组织了辖区内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上述区域的先行实践,为江西适时启动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江西的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首先是重点突破,前期抓好“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数量适中,前期研究成果基础较好,相关文献丰富,工作易于展开,且与国家的“千年古县”申报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是以点带面,以基础较好的市县为试点,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工作,形成示范效应和工作样板。最后,要在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中挖掘各类体现江西特色的地名,比如围绕中央苏区挖掘近现代革命史迹地名,围绕万寿宫文化挖掘许逊信仰有关的传说地名,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挖掘太平天国运动、鄱阳湖大战有关的地名群,围绕古代商道挖掘历史时期对江西影响较大、现在仍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代交通地名等等。




▼往期精彩回顾▼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应有序推进四个方面工作城市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及应用——以北京市牛街地区为例“三湘”释义及范围的历史演变


文章作者:吴金勇 付婷 聂丽红 王涛 刘凤

文章转化:李露萍

本版主编:李露萍  伍晨嫣

终校:张星

审订:代停停


注释还请参看原文哦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